东汉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正月十五元霄佳节(或云四月八日),汉明帝夜寐南宫,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,身长丈六★■◆■◆,自西方而来,在殿庭上飞绕■■◆。第二天早晨,汉明帝召集大臣,告其所梦。傅毅启奏道★■★◆◆■:臣闻西方有神,名曰佛,形如陛下所梦者。汉明帝听了之后信以为真,便派大臣郎中蔡愔,博子弟子秦景等十八人(一说十二人),出使西域(汉代西域■★◆★◆,狭义讲是指我国新疆一带地方★★■■■★;广义上讲■◆■,也包括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西中亚、西亚■★◆★、南亚以及欧洲东南部、非洲北部一些地方)◆■◆,拜求佛法★★◆。永平八年(公元65年),蔡★★■■、秦等东汉使者告别帝都■◆◆★★■,踏上了■★◆★“西天取经★◆■★◆★”的万里征途。越过旷无人烟、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,攀上寒风驱雁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,来到大月氏国(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),刚好遇到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、佛学大师摄摩腾(即迦叶摩腾,亦称竺摩腾)■★◆◆、竺法兰◆◆,得见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氎佛像◆★■■★◆。东汉使者们便相邀腾、兰二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。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■★,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■★◆■、佛像同返国都洛阳(如按某些记载,返抵洛阳是在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◆★■★■,那当在公元68年了。另也有人说:东汉使者仅与摄摩腾一个同来,竺法兰乃不久后踵至)。汉明帝对二位印度高僧极为礼重,亲予接待■◆★,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鸿胪寺暂住。翌年■■■■◆◆,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(指东汉时的洛阳城◆■,遗址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五公里)西雍门(东汉洛阳西面有三座城门,中间一门叫雍门)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■★◆◆◆★。“于其壁,画千乘万骑,绕塔三匝★◆■,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像■★◆■”(《理惑论》)。这就在东土大地◆★◆■■■,周、孔◆★、老■■■★★、庄之邦■★■■★◆,洛河之滨,天子脚下◆◆,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。此后不久,汉明帝又以摄摩腾之对,敕令兴建齐云塔。
《后汉书陶谦传》、《吴志刘繇传》等有记载说,东汉末年献帝(刘协)时★■,丹阳人笮融“大起浮屠寺,上累金盘(即以金属作的刹★■■◆,应是印度窣堵波的缩影)◆★★★◆,下为重楼(应是多层的木构高楼)■■◆◆★,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。作黄金涂像,衣以锦彩。每浴佛,辄多设饮饭◆★★■◆,布席于路■★★■◆,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”★■★。这一段关于东汉末年佛寺的具体资料,可作为我们探索东汉白马寺时的一种参考■■★★。北魏时,位于洛阳城内的皇家首刹永宁寺(和白马寺仅三里之隔)★★■◆◆,依然保持着我国早期佛寺形制和布局的特点,据文献记载和解放后的勘察发掘可知,在该寺院的中心就是一座高大的木塔★■◆■★★。
我国历史上第一次“西天取经”,通常被人们称作■■■■“永平求法”。永平,是汉明帝的年号,求法◆★,是指赴西域拜求佛法。东汉末年,牟融撰《理惑论》,文中泛引孔老之说,宣扬佛儒道精神一致◆★★,是我国最早的佛学著作之一■★。后编入《弘明集》(南朝齐梁时僧佑编)中。《理惑论》在上距永平世一百多年后◆■■◆★,第一次记载了“永平求法”。此外,“永平求法”还见于以下其他各种古籍中◆◆■◆◆。
以及其他一些古籍等等。这些古籍的记载,或详或略,不尽相同★★◆■◆★。有一些还充满着神秘的色彩。大致意思如下:
牟融《理惑论》称★★■★◆◆“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■★◆”。《理惑论》距永平之世的一百多年中■◆★◆,洛阳城市布局变化不大。故《理惑论》中未确指寺名◆■■★★,但应即为白马寺■◆■■■◆。
我国历史上第一次★◆■★◆“西天取经”,通常被人们称作“永平求法”。永平,是汉明帝的年号,求法,是指赴西域拜求佛法。东汉末年,牟融撰《理惑论》,文中泛引孔老之说◆◆,宣扬佛儒道精神一致,是我国最早的佛学著作之一。后编入《弘明集》(南朝齐梁时僧佑编)中。《理惑论》在上距永平世一百多年后■★◆■◆★,第一次记载了“永平求法”◆◆◆。此外,◆■■★★“永平求法”还见于以下其他各种古籍中◆◆★◆★。
东汉时■★★■,洛阳白马寺究竟是什么样子■★?现在地面上已经无迹可寻了■■◆。《魏书释老志》说:“自洛中构白马寺,盛饰佛图,画迹甚妙,为四方式。凡宫塔制度◆■★■■■,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,从一级至三、五★■◆、七、九,世人相承◆■★★★,谓之浮图★■,或云佛图。”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■■◆★:★★“塔,西域浮屠也■■★◆■”★★◆。浮图,或浮屠,即塔,或叫“塔婆”、“窣堵波”★◆,皆梵文音译,在印度原意为坟墓。因相传以“七宝”装饰,故亦称“宝塔★★■■◆”。这是说,当时的佛寺、佛塔,都是按照印度的佛教建筑样式修建的。佛塔为四方形,有一级★■★★◆◆、三级、五级◆◆★■★■、七级、九级(均取单数)的不同(据有人考证说,当时白马寺中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木塔)★■◆。《理惑论》的记载是:“于其壁,画千乘万骑,绕塔三匝★■◆■■◆”(亦见《冥祥记》)。而《高僧传》则仅仅只记为“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◆◆★”◆◆◆■★★。此外,也有人认为,白马寺是在原东汉官署鸿胪寺的基础上营建起来的。
据载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,曾经带来了佛经原本梵文◆★■■★◆“贝叶经”(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子上的佛经),入华后,又很快学会了汉语■★★◆■。自白马寺建成后★■,他们便禅居于白马寺内奉佛译经。首先他们二人在寺内清凉台上共译出了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(摄摩腾■★★、竺法兰共译《四十二章经》事最早见于《历代三宝记》);汉明帝极为珍视,敕令藏之于兰台石室(皇家图书馆)第十四间。在摄摩腾去世后,竺法兰又一个人单独译出了《十地断结经》四卷、《法海藏经》一卷、《佛本生经》一卷、《佛本行经》五卷等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学著作。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等发前人之未道◆★,启迪芸芸众生,对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关系极大★■★★◆。从此东转■◆、金像生辉。故《高僧传》以摄摩腾东来洛阳为“汉地有沙门之始”;《魏书释老志》也说★◆★■:◆◆■★“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■◆◆◆★◆,自此始也”◆■◆■。这样佛教便在伟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之乡河洛流域破土问世了。所以实际上摄摩腾、竺法兰乃是中国佛教的二位开山鼻祖■■◆◆■◆,难怪后世佛门弟子皆认白马寺为释教发源地,尊为★★◆★★“祖庭”和“释源”了◆■◆■★。我国最早的一批佛寺,除白马寺之外★★◆,还有哪几个?现在已不好考察了。《嵩山志》有如下一段记载:◆◆“法王寺地势高敞★◆,背负嵩岭◆■★★◆◆,俯瞰二熊诸山,排列如拱,嵩前第一刹也★◆。建自东汉永平,与洛阳白马寺最为首刹。”法王寺,原名王寺,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(公元71年),相传特为印度高僧竺法兰而建★◆★★。另★■■■◆,座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的显通寺,是五台山最古老的一座寺院◆■★★★,初名大孚灵鹫寺(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■■◆★◆,与古印度之灵鹫山相似★■■◆★,故名)。据《清凉山(五台山别名)志》记载◆◆◆◆★■,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。这里的法王寺和显通寺,和白马寺大体同时,或者即为最初少数几个佛寺中间的二个吧。
我国历史上第一次★★★“西天取经■■◆◆”■■,通常被人们称作■◆◆★★“永平求法★★★”■◆■。永平,是汉明帝的年号,求法,是指赴西域拜求佛法。东汉末年,牟融撰《理惑论》■◆■■◆,文中泛引孔老之说,宣扬佛儒道精神一致,是我国最早的佛学著作之一。后编入《弘明集》(南朝齐梁时僧佑编)中。《理惑论》在上距永平世一百多年后★◆◆◆,第一次记载了■◆★■★■“永平求法”。此外,“永平求法”还见于以下其他各种古籍中。
估计在白马寺刚建成的时候,规模不会太大,大约也不可能有雕塑的佛像之类(但如《理惑论》所说,画像是有的■■◆★★■,而且应是汉地最早的佛像)。另外,《洛阳伽蓝记》还有在埋葬汉明帝的“显节陵”上修建“祇洹”和自此以后老百姓在显节陵上建塔的记载。至今,东汉明帝时的佛经、画像,以及别的画图之类★★,都早已湮没不存在了,而白马寺的面貌亦绝非东汉时的旧观了。